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家广电智库 ,作者戚雪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市场进一步回归理性,电视剧创作进一步繁荣,类型更加丰富,在思想内涵、艺术水准、制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一线制作机构参与到了现实题材创作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剧目,提升品质成为行业共识。整体地把握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的规律和经验,能够对支持行业创新、服务行业更好更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从总体上看,根植现实、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是中国电视的光荣传统。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在继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优良传统之上,在思想内容、艺术呈现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回顾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内在规律、逻辑和发展趋势,中国电视剧始终坚持深植中国文化土壤,与人民的生活相贴近,与人民的审美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独特美学特征和风貌。
一、聚焦时代变迁构成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鲜明特征
文艺要反映时代、讴歌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作出深刻论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强调“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要求文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经过多年来政策的引导和推动,越来越多的一线的制作机构参与到了现实题材创作中,聚焦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同时,随着广大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电视剧的品质和细节成为影响口碑的重要因素。中国电视剧不断从新的视角观察并反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可以说,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到步入新时代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社会文化图景都在电视剧中有全面的展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产电视剧注重从生活逻辑出发,用平民视角和真实故事去讲述时代变迁,深入反映社会生活、生动刻画人民群众、坚定表达核心价值,不回避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社会现象有褒有贬有态度,对人民生活的期盼有呼应有畅想,坚持了中国电视剧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采的优良传统。从《老农民》到《黄土高天》再到近年一系列脱贫攻坚题材,围绕农村改革发展脉络,国产电视剧系统描述、全景展现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从《鸡毛飞上天》到《大江大河》系列,把丰富而鲜活的社会生活融入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有的剧展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波澜壮阔的创业故事;有的剧聚焦民族企业发展和民族工艺传承;有的剧直面当代重大社会话题;有的剧表达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与期待。这些作品深入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与时代特征深度交融,无论是场景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包括为角色设计的小动作等,都力求贴近年代,贴近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从社会、生活、情感和文献等多个层面提供了比历史记录本身更有细节、更真实的文艺体验。从实际效果看,这些作品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与好评,对行业树立正确的创作态度、找到正确的创作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回应了社会各界对电视剧行业的关切,让电视剧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二、抒写人民是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永恒主题
文艺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强调“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以为人民不懂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和人民的本质联系,字里行间映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真挚的人民情怀。
在电视剧发展60多年的历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一个公认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现实题材为主体。长期以来,国产电视剧也从不缺少对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喜怒哀乐的书写。有的剧从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入手,凸显出对普通人生存需求和生活状态的关注,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也有对平凡人生的现实关照,通过将宏观视野与微观生活相结合,体现出个人奋斗与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休戚与共。有的剧以群像描摹的方式,将快速发展变化时代下的创业者、劳动者们刻画得个性鲜明、真实可信,描绘出人们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和毅力,以典型人物反映时代变化,彰显时代精神,激励人心向上。这些作品让人民成为宏大命题和落地创作的交集点,展示人民的喜怒哀乐,聚焦人民的酸甜苦辣,在创作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调研、采访,在表演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成为角色本身,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现生活、全景展现生活,让观众在平凡的人物形象中感受可贵的精神价值,在平凡的日常状态里发现生活的真谛,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荧幕形象,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三、突出价值引领是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经久不衰的重要经验
文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反映各族人民共同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的永恒价值”,指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长期以来,国产电视剧坚持将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故事之中,在作品与观众之间搭建情感的桥梁。有的剧通过强烈的戏剧情节,让观众伴随剧中主人公不断面临各种人生挑战,一同体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昂扬精神;有的剧着重展现人物自困境中挣脱出来的过程,向观众展示中华民族在攻坚克难中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时代精神;有的剧关注公平正义,通过正邪较量、邪不压正弘扬公义精神;有的剧通过对平凡家庭的描写,展现家庭成员在同一屋檐下的相互扶持、和谐相处、患难与共,通过真实地付出情感与信任,将人性中的真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剧通过对不同阶层年轻一代取样分析,构建丰富多样的成长案例,展示他们的人生经历,彰显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人生境界。这些作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同时,在人物塑造上始终保持清醒独立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对于当下生活中普遍遇到的问题、选择,通过剧中人的实际行动给出清晰的回答和方向,推动剧内剧外在新时代实现新的人生价值。
四、追求艺术创新铸就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独特审美
文艺要打造精品、铸造灵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品创作,强调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做到“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强调“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
随着观众整体审美视野的日渐开阔,电视剧的叙事也不断创新,在故事结构、内涵挖掘上逐渐跳出单一、传统的模式,向更加复合型、多元化的观念释放。有的剧突破“一己悲欢”和“杯水风波”,直击社会现实矛盾,将价值观坚守、维护正义与承受代价等现实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有的剧将全景式观察与显微镜式剖析结合,以深邃的目光观察现实,展现社会生活的景深;有的剧构思精妙,将格迥异的典型人物放置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中,将时代画卷通过多个层次展开;有的剧将社会观念的冲突转化为人物性格的冲突,在表演形式上力求本真质朴。此外,在表现形式上,短剧、单元剧、时代报告剧等也在不断探索尝试,为观众带来更多新鲜感。现实题材电视剧在题材选择上进一步拓宽,避免同一主题反复出现的疲劳感;在情节设置上进一步创新,避免模仿抄袭和“千篇一律”;在人物塑造上更加有个性,避免典型人物脸谱化、格式化。这些创新既让国产电视剧增强了吸引力感染力,也让其在多元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戚雪摘编自广电总局社科项目《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与引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