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比龙,Papillon,蝴蝶犬的意思。不管是不是巧合,巴比龙最后的命运终将和他的名字以及他胸前那只大大的蝴蝶紧密联系在一起,飞向自由的天空。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巴比龙》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誓死追求自由的人的半生,整片下来虽略显沉闷,但爆发之处也不在少数,而精致的对白和各种现实的影射也为《巴比龙》加分不少。
一、越狱
都说《巴比龙》是越狱电影的鼻祖,容易看出《肖申克的救赎》有那么一点巴比龙的影子,恐怕斯蒂芬·金写《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也是借鉴了本片的吧。我人为地把整部电影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现在所提到的越狱,占了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而第二部分则是真正获得自由,仅仅只有最后一点而已。
根据影片透露出来的信息,巴比龙是含冤入狱的,他犯了谋杀罪但他却没有杀任何人。这就为巴比龙越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念基础:哥是无罪的!哥应该获得自由!要不根据老美的那一套,若是巴比龙真杀了人也不会越狱了(纵观一片越狱电影,越狱成功的往往都是含冤入狱的)。巴比龙的信念电影中也老早就表现出来了,还没进监狱就开始和戴可夫商量越狱的事情了,足见其对自由的渴望。
进了监狱之后巴比龙为了得到自由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也就是被关进了另一个完全是虐待犯人的监狱。在那里他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戴可夫为他送水果一事被发现后更是被关黑屋以及食物减半。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巴比龙自始自终都没有说出是谁在为他送水果,也足见他的真性情。虽然巴比龙为了活命表现出了贝爷一般的勇气(吃各种蜈蚣,各种蟑螂),但我想真正支撑他活下来的是对自由的渴望,如果弄一个毫无信念的人进去恐怕过不了多久就死翘翘了。
尽管遭遇重重困难,甚至花了3000块买了一艘破船,巴比龙、戴可夫还有另一个小朋友总算是“越狱”成功了。为什么要用引号?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次伪越狱罢了,如果不改变一个习惯,巴比龙一行人是永远不可能真正从监狱中逃脱。这个习惯就是钱。越狱部分中,所有的事情都与钱有关:戴可夫用钱换来了主管的位子,用钱为巴比龙给予帮助,巴比龙用钱堵住了捉蝴蝶的人的嘴,用钱买了一条越狱用的船。完完全全是一个“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世界。但是结局怎样呢?戴可夫用钱干了很多事情,最终妻子还是其他而去另嫁他人;巴比龙呢?3000买一艘破船。后来巴比龙再次入狱的时候也少不了钱的干系:那袋子珍珠。只要巴比龙还想着钱,他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虽然巴比龙越狱是失败的,但他在外游荡之际把自己的自由精神传承给了一个土著部落酋长,也就是纹下那只蝴蝶一刻开始。法属圭亚那,简单点说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法国的殖民地。《巴比龙》只给出了几个简单的镜头来描述当地土著和殖民者的关系:土著被殖民者当下人使唤,殖民者用各种廉价物品交换珍珠。简单的几个镜头就说明殖民者完完全全就是在欺骗、奴役当地的居民。影片中没有明确的给出酋长要巴比龙为他纹身的具体原因,但我想这一定与自由有关。纹身第二天整个部落就迁走了,留下了巴比龙一个人和一小袋珍珠。我想他们一定是为自己的自由而奋斗去了吧,而这珍珠,就是对巴比龙所带来的自由的精神的感激。(纯属笔者YY- -)
直到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对戴可夫说出了那句话:“钱又买不来自由。”从这一层面上看,巴比龙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也正是以这句话为分界线,影片进入了第二个部分。
二、自由
《巴比龙》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自由,而不是像《飞越疯人院》那样还要带上一点政治隐喻的标签。人生来就是渴求自由的物种,自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性,而巴比龙就是这种本性的极致体现,活下去与否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自由才是支撑他生命的基础,因此他宁愿放弃生命,选择自由。
《巴比龙》的这一部分虽然很短,但却是全片的高潮所在,这一段的对白也是最为精致的,可谓字字珠玑。巴比龙已经认识到了自由真正的价值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便邀请戴可夫和他一起再次逃离那种鬼地方。由于经历了一次失败,戴可夫的语气中明显带有一种不屑的意思,虽然最后拿着一袋椰子和巴比龙一起来到了峭壁边缘,但他绝对不会跳下去,因为他已经丧失了追求自由的勇气。戴可夫是巴比龙追求自由的半生的见证者,他对自由的放弃和巴比龙对自由的不舍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第一次观测海潮的时候,戴可夫质疑巴比龙:“你想这个计划会成功吗?”巴比龙说:“有什么关系吗?”第二次的时候,戴可夫说:“你知道你会死的。”“请不要这样做。”这次巴比龙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紧紧抱住了戴可夫。这里唯有诗人裴多菲的作品《自由与爱情》才能高度概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了自由,巴比龙已经抛弃了一切,生命又算得了什么?
依本人拙见,片尾的旁白是可以去掉的,就让观众静静的和巴比龙一起,躺在无边的大海上,享受短暂的自由时光。
最后的最后,是破败的监狱。像极了《超脱》,或者说都像极了《鄂榭府的崩溃》。这是自由的现实表达,监狱崩溃之日,也是自由来临之时。巴比龙的精神和意志在这一个得到完全的解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