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盟军夺宝队》由乔治·克鲁尼召集了豪华制演班底打造而成,将西方视角的二战烟火再度烧进艺术品之中,可惜影片冗长乏味的剧情和呆板说教的口吻迅速浇灭了片中多位主演的粉丝群和王老五爱好者的所有兴趣点,原著《古迹卫士:盟军英雄、纳粹窃贼以及历史上最伟大寻宝故事》在克鲁尼眼中,甚至可以翻译为《十一罗汉:星条王者、英法烂鸟以及新千年最直白主流红歌》,政客克鲁尼也许可以有板有眼玩深度,但美国人克鲁尼基本就是轻佻致死的高帅财主了。
相比之下,这部想要强烈推荐的《战斗列车》则是将二战类型电影在动作性和反思性上都做到无与伦比的佳作,影片由阿瑟·佩恩、约翰·弗兰克海默联合执导,前者为新好莱坞送出了《雌雄大盗》的飞驰快车,后者则让《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稳居“影史最经典监狱电影”之列。
《战斗列车》的故事与《盟军夺宝队》有颇多相似之处,但所指向的创作思路则是如同火车轨道般没有交集。二战末期,艺术品爱好者德国上校冯·瓦尔德海姆欲从法国的博物馆中将毕加索、塞尚等在内的大师所作名画运回德国,法国方面博物馆馆主联络到了地下游击队,并计划在法国铁路工人和英国空军的配合下夺回通过火车运送的名画,其中的关键人物便是临危受命的火车司机保罗,形式上处于正义一方的保罗并不在乎自己运送的东西有多珍贵,他只在乎自己和同伴们的安全,而纳粹一方的冯上校则是珍视艺术品,同时对法国劳工和自己手下纳粹的生命都全然不顾,影片围绕此二人身份和行为进行的比对一直延续到故事结束,也在最后将影片的批判性在机枪声中引燃。
有趣的是,本片最为人称道之处,还是在摄影与剪辑配合之下塑造的视觉冲击性和艺术诉求的平衡。在这样一部主要归结在“动作片”范畴中的作品,弗兰克海默仍然冒了不小的风险采用了大量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来刻画大量动作场面,如此一来,瞒天过海式的潜行路线便有了更切合实际的镜头表现,在三列火车相撞,名画车厢停滞后的行动中,弗兰克海默大师级的场面调度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布列松的杰作《死囚越狱》,甚至从观赏性来说,弗兰克海默做得更加纯粹,两部影片的野性段落用光也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