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鸟》2019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单元”竞赛,收获好评。
电影讲述八年级少女恩熙的青春故事,时间是1994年。三个重要事件标示出这一特殊年份:1994年的世界杯、金日成的去世、圣水大桥(Seongsu Bridge)的倒塌。
电影呈现出一幅典型的90年代韩国家庭画像:苦闷父权的父亲、柔弱无力的母亲,问题重重的孩子。导演金宝拉以敏锐的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现实,记录下女性压迫的成长环境。
小女孩恩熙在不确定性中展开她的青春生活: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让她喘不气来,男朋友让她体验到爱情滋味,女性友人投来的示好让她受宠若惊,与好友一起逛酒吧、夜店,在超市偷窃遭遇伤心的背叛,围绕在恩熙身上的是青春期少女的普遍经验:对未知世界感到迷茫和无助。
她在新来的中文女教师智英身上找到榜样和依靠,两人建立起不寻常的友谊。智英的率性、洒脱让恩熙在严密的现实环境中找到喘气的缝隙。电影遗憾地结束在智英写给恩熙的信上,再见已成永远,智英在大桥坍塌事件中死去。
恩熙的形象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次触电的朴智厚奉献了几乎完美的演技,将少女敏感细腻、迷然懵懂的状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金宝拉通过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带着观众进入恩熙的内心,让观众感同身受。
《蜂鸟》让人想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两部电影都是青春片,都讲述了青春期孩子在家庭和社会双重压迫下面临的成长困境。电影中有一幕,恩熙的穿着与小四的打扮如出一辙。
某种程度上说,比杨德昌更进一步,《蜂鸟》同样是侯孝贤式的,这说明电影是对东方独特世界观的呈现。电影里的每位家庭成员都遭遇人生困境,如同《一一》;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不断发生着内部损耗,这是侯孝贤发现的东方式家庭的秘密。
《蜂鸟》让人诟病的地方是它的年代感,94年的物质生活看起来与当下差别不大,但这并不影响观看。几个重要事件的加入主要为了涂影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必做过多政治态度上的引申。
另一个问题在于结尾拉得过长。电影原本可以巧妙地结束在恩熙伴着音乐起舞的那刻,但为了让智英的“死后箴言”更富教育意义,不惜将智英残忍地殒命在圣水事件(太过巧合)。
甚至于,三个孩子共同望向断桥的背影也是极好的收尾,这样就不必用念信的老套方式结束电影。(念信收尾,是《蜂鸟》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另一处相似的地方)
电影此前参加釜山电影节,获得KNN观众奖和NETPAC奖(亚洲影评人协会奖),并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新生代青年单元获评审团大奖。
这是韩国女导演金宝拉的第一部长片。金宝拉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导演硕士学位,《蜂鸟》由其之前的短片发展而来。金宝拉之后的电影之路不可限量。
作者:把噗(豆瓣)
版权所有: 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鲁ICP备18022125号